这5个糖尿病治疗误区,你千万别再信了,伤不起啊!

  得了糖尿病,首先要做的就是早治疗、早达标。很多糖尿病病友因为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陷入了一些误区,不仅花了钱,还毁了自己的身体。因此,每一位糖尿病病友都要走出糖尿病的认识误区,千万别再信了。

 

 糖尿病 误区.jpg

 

  误区一:糖尿病可以根治

  其实,除了极少数有具体病因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如若病因去除后血糖可以长期完全缓解或说这部分糖尿病已经治愈之外,目前阶段绝大部分糖尿病仍不能得到根治。

 

  特胖糖尿病人群通过代谢手术之后,体重得到明显控制,大幅度下降,随之血糖可能较长期得到控制和稳定,医学界称之为“临床缓解病例”,亦不能称为治愈。

 

  妊娠糖尿病随着分娩后血糖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但以后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增加,所以应以“控制体重”为主要预防措施。

 

 9 (2).jpg

 

  结论:目前占绝大多数的1型和2型糖尿病由于病因复杂,科学界普遍认为不能根治或治愈。所以凡是民间传说某某祖传秘方、某某灵丹妙药等能根治糖尿病,均属于骗人之招、骗钱之术,切勿相信!

 

  误区二:糖尿病是不治之症

  若糖尿病控制良好,并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期限。只要做到了“早期发现”(体检)、“早期干预”(院内)、“全程治疗”(院外),糖尿病综合管理到位,体重达标,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波动,血脂、血压、血尿酸平衡,适时抗血小板聚集,戒烟限酒等,就完全可以预防任何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健康意识待提高,定期体检很重要;“五驾马车(医学营养、医学运动、健康教育、降糖药物、血糖监测)”需驶好,血糖牢牢把控住;“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是首位;“四高现象(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是祸根,阻止人类健康行;只要全民共行动,长命百岁不是梦!

 五驾马车.jpg

 

  结论:糖尿病虽然不能治愈,但是完全可以控制。

 

  误区三:糖尿病是慢性癌症

  糖尿病与癌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糖尿病患者得癌症的机会会明显增加,需要定期进行常见癌症的筛查和检测。目前阶段大部分癌症若能早期发现,早期综合治疗,亦能较长期生存。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心态决定一切。殊不知,许多患者并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十分重要,如若得了那种疾病,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正确坦然面对。既来之,则安之。不抱怨、不颓废;俗话说“吃五谷生百病”。

 

 检查 (3).jpg

 

  结论:糖尿病不是慢性癌症,但得了糖尿病,需要定期进行常见癌症的筛查和检测。

 

  误区四:得了糖尿病,不能过正常性生活

  糖尿病患者能否过正常的性生活,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身体状况,只要没有严重并发症,适度的性生活同样有益于身体健康。

 

  性生活号称是“世界上最愉悦的运动”,它能促使身心愉快,增加热量消耗。据科学研究显示,一次高质量的、较完整的性生活所消耗人类机体能量相当于长跑5000米的运动量。

 

  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性功能障碍(阳痿或早泄),病程早期大多是心理性因素,比如焦虑、恐慌、紧张、惧怕等等造成心理疾患,同时听取旁人谣言所惑,导致了男女性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

 

生气.jpg

 

  病程晚期男性糖尿病患者往往是较严重的神经、血管并发症造成了阴茎或生殖系统病变导致了不可逆的性功能缺陷。女性患者则往往因神经、血管病变导致了卵巢功能早衰或生殖系统病变而丧失了对性生活的需求。

 

  结论:在糖尿病病程早中期,只要没有较严重并发症及重要脏器(心、肝、肾、肺、脑等)功能丧失或缺陷,应树立完全有完成性生活能力的信心,同时亦有性需求的自由和权力。

 

  误区5:注射胰岛素比口服降糖药物好

  总体上说注射胰岛素降糖效果要比口服降糖药物明显。

 

  因为大多数口服降糖药物是通过调节体内胰岛素水平来达到降糖的目的,常见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如格列美脲等)就是通过增加胰岛素数量(内源性)降低血糖;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等)则是通过改善胰岛素质量(减轻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 。

 

 DPP-IV 抑制剂.jpg

 

  但是如果一个肥胖糖尿病患者较长期使用胰岛素往往具有增加体重趋势,则预示整个治疗失败,因为体重增加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高血糖本身(如肥胖相关性疾病:肿瘤、高血压、血脂紊乱、鼾症、心脑血管病变、高尿酸血症、肥胖相关性肾病等)。

 

  结论: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没有好坏的药物之分,只有最合适的药物之别。且每个个体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均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切忌把对别人有效的治疗方法全部照搬到自己身上。并不一定是注射胰岛素就比口服降糖药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