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黄昏现象”,你会处理吗?

  糖尿病不仅有“黎明现象”还有“黄昏现象”。“黎明现象”我们提得比较多,但是“黄昏现象”你了解吗?会处理吗?

 

  什么是糖尿病的黄昏现象?

  其实“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是原因相同而时间不同的两种高血糖现象。高血糖发生在黎明时叫做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发生在傍晚时叫做糖尿病的“黄昏现象”。两种高血糖现象的发生机理是一样的,都是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和升糖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在 24小时内的节律性分泌不协调有关。

 

 黄昏现象.jpg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升糖激素均从半夜开始分泌并逐渐增加,至凌晨时分泌达最高峰,而在下午又有第2个分泌高峰。

 

  其实任何人都存在这两种现象,只不过正常人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会随着其体内升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对抗了升高的血糖,因而不会出现如此两个高峰,保证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上。

 

  但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体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加上降糖药物使用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抵消升糖激素升高的糖,因而就出现了糖尿病的“黎明现象”或“黄昏现象”。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这两种现象,表示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不够,必须调整治疗方案。

 

  哪些人容易发生“黄昏现象”?

  “黄昏现象”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的。

  常见的有:1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胰岛素抵抗严重者;抑郁症、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反复发生低血糖反应者;激性心梗、脑出血、大手术后应激反应明显者;糖尿病白内障手术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患者等。

 

 并发症 (7).jpg

 

  如何诊断及治疗“黄昏现象”?

  “黄昏现象”并不少见,又是患者血糖控制不稳的罪魁之一,只是目前尚没有规范的诊断标准,因而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认为,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2.0mmol/L者,应考虑有“黄昏现象”。但也有的患者“黄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在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

 

  糖友在判断自己是否存在黄昏现象时,不要仅凭一两次的血糖监测结果,因为血糖有可能是受到了饮食、运动、情绪以及气温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旦排除了这些因素,怀疑自己确实存在黄昏现象时,则必须引起重视,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 可将午餐分为两次吃,以控制血糖的升高。

  2. 可在午餐后2小时运动适当增加,运动可以增加糖的利用,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得要提高可以更多的分解葡萄糖,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3. 可在午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那么在午餐后3小时就需要加餐一次,否则很可能会发生低血糖。或在这一餐可多搭配些蛋白质或脂肪类的食物。若短效胰岛素还是无法解决,可直接换成预混50R或30R,预混胰岛素中的第二波药效可以把黄昏时段的血糖压制下去,具体预混50R或30R的选择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4. 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黄昏现象 ”的人较多,所以这类患者注射胰岛素时最好使用胰岛素泵。

  5. 中午吃膳食纤维类的食物(容易消化的),切记不可以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肉类,目的是为了防止消化延迟,造成饭后3小时因食物形成的高血糖,务必保证饭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化。

  6. 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都有午睡的习惯,但如果睡眠的质量不好也会出现糖尿病的“黄昏现象 ”,  因而这类患者可在午睡前适当地服用镇静剂 , 以消除其精神紧张的状态。